当前位置: 首页 > 成果展示 > 浅谈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(凉水小学 史泽会)

浅谈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(凉水小学 史泽会)

2009年11月20日 15:32:39 来源:四川什邡马祖小学 访问量:470
浅谈语文教学返璞归真
什邡市马祖小学  史泽会   
曾经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:“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?”雕塑家答道:“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。”看似简单的一句话,却把事情说得很透彻。同样的道理,我们的语文课不能光“肥人田”而“荒己园”。在课改初期,很多的教师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形式的需要,在教学中越来越多的人去追求“热闹浮华”的教学形式,这种现象正吞噬着教学的灵魂、特征和实质。
返璞归真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做到真实、扎实、朴实。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在《呼唤本色语文》一文中指出: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,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,是学生听、说、读、写的综合实践课,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课。说到底,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、讲语文、读语文、写语文的课。
一、重视诵读、培养语感
《语文课程标准》特别指出:在教学中,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。古代的语文教育特别重视通过诵读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。古人在这方面积累了许多非常宝贵的经验,已经作为格言流传至今。如:“读书百遍,其义自见”,“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”,“熟读唐诗三百首,不会作诗也会吟”等。话虽简单,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。“书声朗朗”,应该是学校的特征,尤其是语文教学的特征。好酒不品不知其味,同样,好文章不读不知其美。只有经过反复诵读,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,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。而在这个整体的把握过程中,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、文字、词语、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,便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训练。因此,精彩的语段必须熟读成诵,在诵中唤起情感,在诵中体味语言运用之妙,也只有在诵中才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能力。
二、咬文嚼字,理解语言
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说:“咬文嚼字,是母语学习的传家宝。”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,目前,语文教学显示从未有过的创新与繁荣——各种教学模式、教学理念真是“千树万树梨花开”。当前的教学中,“理解分析”又成了忌讳,尤其在公开课上,生怕因为“咬文嚼字”而背上“训练分析”的嫌疑。但文字有的时候还真得“咬”,得“嚼”。比如,《荷花》一课中,“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”一句中的“冒”字,窦老师采用换词的方式让学生体会“冒”字的妙处。学生换成“长”、“伸”、“露”、“挺”、“钻”等词语,让学生比较换的这些词和“冒”哪个好,好在哪里。经过这样的设计,荷花的挺拔美丽、顽强向上得以跃然纸上。
前段时间,我们学校的一位老师在讲《穷人》一课,用她那智慧的眼睛来解读文本,抓住文眼“忐忑不安”统领全文进行长文短教。老师紧扣“忐忑不安”,展开了四个层面的“读”、“咬”、“嚼”。第一个层面:让学生自由读9——11自然段,找出桑娜在忐忑不安地想些什么?学生找出了四句话。老师让学生按一般的想法给四句话排序,接着问:“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呢?”由此读懂了桑娜心里紧张、害怕、心神不定、思绪混乱,以至于想问题都颠倒了。这四句话是整堂课展开的线索。第二个层面的读:指名读9——11自然段,让其他孩子思考还能从哪些词语体会到桑娜的“忐忑不安”?孩子们很容易找到从“脸色苍白”、“神情激动”等看出,有一个男孩子补充说:“从第10自然段,门吱嘎一声……仿佛有人进来了”也体会到了桑娜的忐忑不安,她甚至已产生了幻觉。老师顺势说:“是啊,这就是忐忑不安,心里十分紧张,甚至产生了幻觉。”第三个层面的读,师再范读9自然段,让孩子们认真听这非常特殊的一段,你还发现了什么?学生们一下子找出来了,这段中有很多的省略号。老师问:“这么多的省略号各表示什么意思?从这些省略号中能看出什么?”孩子们很容易答出:从这么多的省略号中也能看出桑娜的“忐忑不安”。教师相机总结:“是啊,我们刚才从混乱的句式中体会到了忐忑不安;从重点词句中体会到了忐忑不安;现在我们又从标点符号中体会到了桑娜的忐忑不安。”第四个层面的读:让学生充分理解了忐忑不安后,有感情地齐读9——11自然段。在理解“忐忑不安”这个词语时,老师是真真正正地把咬文嚼字落到了实处。
三、不要忽视语文的工具属性
《语文课程标准》特别强调:“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,是语文的基本特点。”尽管如此,我们许多教师对语文学科这两大本质属性认识还存在着含混与偏差,难以统一,当然无法使语文工具性的认识更加清晰,更无法正确指导教学实践,彻底改革语文教学“僵化低效”的局面。在语文课上,有的教师重视对“文本”内容的解读或重要情节的分析,而忽视对文本技能的训练。例如:一位教师在讲《海底世界》一课时,讲这篇有常识性的说明文,设计专题为“海底有哪些奇异的景色?又有哪些丰富的物产?”在这样的设计思路下,学生当然会罗列出课文中所写到的种种景色和物产,至于课文中这些景色、物产到底是用怎样的方法描写的,学生则无心细细体味。又如:一位教师在讲《只有一个地球》这课时,以“爱地球、忧地球”为主线,设计专题为“地球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,人类又是怎样毁坏它的?”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,学生对地球“爱”之深,“忧”之切,但仔细咀嚼本课热闹的背后,仿佛总觉得缺少点什么。这篇课文是作者带者浓浓的情感在说明:地球的外观之美,破坏之惨,是唯一可居的星球。而教师忽略了大纲和课标的要求:学生需要掌握一些说明文的知识,懂得一些道理。而教师带着个人的经验、认识,引导学生走进课文,所谓的人文情感的教育,课上得走了样,变了形,上成了环保教育课。因此,我们语文教师上语文课时必须紧扣“文本”的语言文字,引导学生的认识和情感一定要在与作者,与文本的对话中同步中求发展,力求和谐共振,同步升华,最后实现交融的境界。
只要我们教师在改革的潮头中,能潜心去钻研,用心地去发现,不断矫正我们在教学中的步履,勇敢地承认并摆脱“浮华”的教学羁绊,还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一面,我们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,一定会多一些真情,少一些形式,多一些真实,少一些浮华。真正做到全国特级教师篓湘生老师所说的:简简单单上语文,扎扎实实抓双基,认认真真教育人。
 
编辑:周华
评论区
发表评论

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
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
郑重声明: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,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,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。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,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;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,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【通知—删除】义务。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,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,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。四川什邡马祖小学 特此声明。